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大部分人并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分量。
- 壹 -前两天有粉丝留言求助,他老家有很多人专门骗老人的钱。
骗钱的套路大家都熟,开一个保健品的店,免费为老人保健知识讲座,经常去的老人隔三差五还能领到一桶油、一袋米的礼品。
工作人员对到来的老人体贴、温情,给予亲生儿女给不了的关怀和陪伴。
一两个月后,不是亲人胜似亲人,开始推销各种昂贵劣质的保健品。
粉丝希望我能写篇文章,叫醒糊涂的老人。
揭露,劝说老人,亲生子女都做不到的事情,我更是束手无策。
何况,我实在是不忍心。
看看过得还不如一条哈巴狗的中国父母,连一句责备的话我都说不出口。
主人公是这样的生活状态:“我不仅孩子们已经远走高飞,老伴也已经撒手人寰,我仅有的妹妹也在千里之外的北方。
”她有儿子,定居伦敦 :“最近一段时间,我与儿子通电话的时候都很想知道他下次什么时候回来。
等他有安排的时候,我还在这个世界上吗?
”她有女儿,住在纽约:“她不但不理解、不同情、不支持,还要横加指责。
这就是我自己的女儿,我自己的孩子…
”她遇到了卖保健品的小雷:“她那么细心,那么体贴,她将我当成自己的母亲。
那种细心和体贴带给我的幸福感让我淡忘了自己的孤独和处境。
我好像不再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‘空巢老人’了。
”老人生病了,送她去医院的是小雷。
”小雷向她推荐保健品,她照单全收。
“不管小雷向我推荐的那些保健品和器械对我的身体有没有用,它们都能够给我带来幸福感。
想起来真是荒唐,我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从来没有给我带来这种做母亲的幸福感。
”小说里的主人公,就是我们父母的写照。
他们和骗子之间的关系,更像是周瑜打黄盖,一个愿打一个愿挨。
他们不是老糊涂了,他们只是需要那一点假象来自己,熬过一天又一天的孤独。
他们希望自己还活着,而不只是在等死。
- 叁 -在三年前,国内有几家大型机构,针对25-50岁,收入中等的群体做了一个发现:· 63%的人每年和父母团聚的次数少于 3次;· 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平均为 78小时,即3天6小时。
假设你今年30岁,父母 55 岁,且能长命百岁。
在剩下45年的时间里,你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是 146 天,不足半年。
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结果:· 我国空巢老人数量超过了 50%;· 有超过65%的老人觉得心灵孤独;· 70% 以上的老人缺少陪伴,觉得生活不幸福。
这是三年前的数据,今天的形势恐怕更不乐观。
- 肆 -这个问题,有一个更加形象的呈现。
我们一辈子的时间是900个月,可以用 30 × 30 的方格表现在一张 A4 的纸上。
这是一个刚出生孩子的状态:如果你30岁,是这样的:如果你有个孩子,他在上幼儿园之前,你能陪伴他的时间是这样的:直到他大学毕业能够打理自己的生活,你将为他操劳的时间是这样的:如果你的父母刚好50岁,他们的样子是这样的:如果很幸运,在他们余下的生命里,你每天都陪伴在身边,你们相处的时间是这样的:如果不算太忙,离家不远,你又很愿意常回家看看他们,一个月两次,每次一天。
那在他们的余生,你们相处的时间是这样的:如果不幸,你为了梦想奔波在外,每年只能回家见他们一次,那这辈子你们相处的时间是这样的:这些图很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问题:第一,如果你的父母现在50岁。
从今天起,你每天陪伴他们,在他们的余生里,你们相伴的时间,大概就是他们陪伴你直到你大学毕业的时间。
第二,如果你很忙,每年只能回家看他们1次,每次 1 天。
那这一辈子,你陪伴父母的时间总计剩下 1 个月。
如果你回家的时间是春节,七天假期,除去来回路上时间各 1 天,剩下 5 天分秒不离地陪在父母身边,这个时间将延长到 5 个月。
1个月也好, 5 个月也好。
试想,这一辈子,和父母相伴左右的时间仅仅剩下这么点,作何感想?
此生,见一次就少了一次。
好不容易见了,就多点耐心吧。
- 伍 -是作家,也是心理医生的毕淑敏写过一篇文章《孝心无价》:“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,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‘孝’的宏愿,相信来日方长,相信水到渠成,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,可以从容尽孝。
可惜人们都忘了,忘了时间的残酷,忘了人生的短暂,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。
恰恰是这种不着急,让我们忽略了岁月正在一点点剥夺父母的年华。
等我们着急的时候,一切都已经来不及。